5月14日,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核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,这也是我国“三体核算星座”的初次发射。
初次发射的音讯甫一发布便引发热议。人们纷繁评论:“‘三体’姓名是源于科幻小说吗?”“为啥要把算力送上天?”“‘三体核算星座’详细能干啥?”……就大众关怀的问题,科技日报记者18日专访了之江试验室的相关专家。
第一问:为啥叫“三体”?
传统的人造卫星首要分为通讯卫星、导航卫星、遥感卫星三大类。而“三体核算星座”并非上述任何一种卫星,它归于第四类人造卫星——核算卫星。
早在2023年,浙江省试验室——之江试验室便联合全球合作伙伴,开端构建这一太空核算体系。2024年11月,团队宣告正式发动“三体核算星座”项目。
我国工程院院士、之江试验室主任王坚解说,“三体”一词源于牛顿提出的闻名的“三体问题”,是指当有三个或更多目标协同作业时,彼此间的相互效果好像天体之间的引力效果,呈现出一种极端杂乱的联系。
“‘三体核算星座’便是期望会聚不同立异主体的力气,共同完结太空核算的宏伟目标。”王坚说。
第二问:为啥要“送算上天”?
传统的遥感、通讯、导航等卫星数据需求先传回地上,再由地上数据处理中心解析。这种“天感地算”的形式受限于地上站资源、带宽等要素,数据传输功率低,信息损耗大,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用卫星数据能传回地上,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。还有核算显现,科学家运用的太阳监测等科学试验卫星每天会发生约500G的观测数据,但只要20G左右的数据可以传回地上。
“三体核算星座”要做的,是让卫星收集的信息在太空进行在轨核算,直接向地上发送处理好的成果。“这就要把核算送上天。”之江试验室核算星座科研使命整体部技能总师、天基核算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,有了“三体核算星座”之后,太空使用的鸿沟将得到很大拓宽,许多原先不可能的使命也将有望完结。
本次发射的01、02号核算卫星还搭载了广西大学和我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发的世界X射线偏振勘探器,将对伽马射线暴等各类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勘探、证认、分类,完结双星协同观测。“假如没有太空在轨核算才能,就无法完结这项作业。所以咱们说,核算星座将革新太空科学研究范式。”李超说。
之江试验室总工程师、核算星座科研使命整体部总指挥赵志峰介绍,“三体核算星座”是千星规划的太空核算基础设施,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(每秒百亿亿次运算)。
本次首发12颗核算卫星是构建“三体核算星座”的第一步,搭载的星载智算体系、星间通讯体系,可以完结整轨卫星互联,然后具有太空在轨核算才能。
其间,此次发射的核算卫星中心载荷——星载智能核算机把卫星算力从T级提高到P级,完结了10—100倍的提高;星载高通量路由器作为星座六合网络互联的中心设备,将完结星间、星地和星内百G比特高速率、低推迟网络传输。
此外,核算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,是业界首个多使命模型,可谓星座的“才智大脑”,可以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,在轨自主完结对地观测使命。
第三问:“三体核算星座”能干啥?
事实上,布局在天上的算力网,仍是为地上的人服务的。
“以森林防火为例,传统形式是卫星捕获数据,将数据传输至地上进行处理,处理时刻为小时级。现在将算力和模型送上天,处理时刻可从小时级提高到分钟级乃至秒级。”李超表明,“三体核算星座”未来将在城市管理、应急救灾等多个范畴发挥巨大效果,为未来才智城市建造供给更有用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。
记者了解到,之江试验室本年将完结超50颗核算卫星的星座布局,并计划在2027年前完结100颗左右的核算卫星规划建造。